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该病毒侵袭神经系统,临床上主要症状是发热、身体不适,严重时以出现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为特征,重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因好发于儿童,俗称为小儿麻痹症。自WHO发起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以来,该病病例数已大为减少。但由于其一旦发生后的严重性,我们还是有必要引起重视,了解相关知识。我国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已消灭脊髓灰质炎,目前遗留约200万左右的儿麻后遗症患者,大部分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以颈段和腰段受损最严重,脑干及其他部位受累次之,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瘫痪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取决于被侵犯神经元的分布。病灶特点为多发,散在且不对称。早期病变呈可逆性,病变严重者则因神经细胞坏死、瘢痕形成而造成持久性瘫痪,留下永久性后遗症。那么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小儿麻痹症根据有没有肌肉瘫痪可以将小儿麻痹分为瘫痪型和非瘫痪型。非瘫痪型在急性期过后症状完全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瘫痪型小儿麻痹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食欲缺乏、多汗、咽痛、咳嗽、流涕等非特异性症状,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 瘫痪期:一般于起病后的2-7天或第二次发热1-2天后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弛缓性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 3. 恢复期:肢体瘫痪的肌肉还是逐渐恢复。 4. 后遗症期:因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而形成持久性瘫痪,1-2年内仍不能恢复则为后遗症。 只有当疾病进展到后遗症期,即出现的瘫痪在恢复期未完全恢复时,小儿麻痹症才会出现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肌肉麻痹和肢体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具体表现可能有: 1. 肢体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定、双侧肢体不等长等症状; 2. 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甚至形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小腿向内弯或者向外弯等均为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症状。 3. 脚发生畸形,例如走路时脚后跟不能落地或脚尖不能落地,也可能出现马蹄内、外翻足或跟形足,走路时靠脚的一侧负重。 4. 还可以出现脊柱、骨盆等其他部位的畸形,造成脊柱弯曲、骨盆倾斜,从外观即可看出。 5. 行走时靠单双拐支撑或手扶腿才能走路。 小儿麻痹的后遗症往往是较为严重的,并且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像我们平时生活中可能见到的那些脊柱严重弯曲,走路姿势奇怪的人,或许就是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而留下的后遗症。那么这些后遗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吗? 小儿麻痹症进展到后遗症期后,体内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仍然存在,部分患者由于病毒活动少,病情稳定,后遗症并没有加重,但仍然存在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还是有可能会损害你的脊髓前角细胞,造成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加重,甚至健侧也会发生萎缩。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功能本身就会下降,肌肉、筋膜变性、不正常的负重、肢体的废用都会导致后遗症症状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因此后遗症是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的可能性的,需要积极治疗。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多采用按摩、理疗、针灸等疗法,并且配合上一定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或补偿儿麻后遗症患者已丧失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争取达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社会。经常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增强肌力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矫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等。对于肢体畸形较严重的患者还可进行矫形手术,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软组织挛缩松解术、截骨矫形术、关节固定术、下肢延长或均衡术等,在临床实践中都被证明具有较好疗效。 总之,脊髓灰质炎常发生在小儿,可能会导致肌肉瘫痪等严重后果,因此在儿童出生后应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疾病的发生。后遗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为了避免后遗症的发生,脊髓灰质炎的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若不幸患上脊髓灰质炎并在长大后留下后遗症,也应该积极治疗,通过手术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使患者回归正常人的生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