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被吓破胆吗?

人会被“吓破胆”吗?生活中,我们常用“吓破胆”形容受到惊吓后的反应,那么人真的会“吓破胆”吗?生命君毫不犹豫地回答:必然不能!?

为啥不会“吓破胆”?这要从胆的结构讲起。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是说肝和胆关系密切,互相照应,比喻互相坦诚交往共事。

事实上,肝和胆在身体结构里确实是相亲相爱的邻居。?胆囊外形像一个梨,藏在肝脏下缘的胆囊窝内,作用相当于一个袋子,主要起到浓缩、储存胆汁的作用。而分泌胆汁的,其实是肝脏。看出来了吗,连内脏都在用名字秀恩爱……

?当我们吃油腻食物时,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一旦胆破裂,胆汁外流,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还可能引发炎症。

在西医里,临床上引起胆破裂主要原因有炎症、胆道梗阻和外伤等。其中,急性胆囊炎是主要病因,胆穿孔或破裂后,胆汁外流,会引起右上腹及全腹疼痛,恶心、呕吐,是一种发展迅速的疾病,需尽快手术治疗。所以如果得了胆囊炎,需要做胆囊摘除手术,不要过分担心,因为胆汁是人家肝脏分泌的,摘胆囊的伤害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总结一下,西医里并没有“吓破胆”一说。?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那中医呢?中医里认为胆能疏通人体气机,在调节脏腑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的“胆”还涵盖了精神层面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即处事不偏不倚,刚正果断。也就是说,中医所指的“胆”与人的决断能力密切相关。胆气充实,则人的言行干净利落、刚正果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在评价一个人有无决断力时,常用“有胆”、“没胆”这样的词汇。如果把中医里的“胆”单纯理解为“胆囊”,就可能闹出笑话。例如,得了胆囊炎,切了胆囊人就会胆小,你觉得可能吗??不过,中医临床上,确实有很多与胆功能相关的病证,如肝胆湿热证、心胆气虚证等,都会影响人的决断力。肝胆湿热证会导致鲁莽的决断,即所谓“傻大胆”;后者则导致优柔寡断,胆小怕事。

肝胆湿热证可见两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疼痛、腹胀、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干结、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等。它们多与不良情绪和生活方式相关,如长期思虑、抑郁、暴怒,以及贪肉食、嗜烟酒等。心胆气虚证则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易醒、心慌、胆小、遇事易惊,伴有气短乏力、多汗等。这种情况可见于大病后或体质虚弱者,平时可适当多吃莲子桂圆山药粥,同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这里你应该懂了,“吓破胆”用中医的理论也说不通,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

胆,我该拿你怎么办?在现实中,真正威胁胆囊的问题,常见的主要是胆囊炎和胆结石。而其中,有四类人特别需要注意。

它们的英文单词都以F开头,简称“4F”人群。

1肥胖(Fat)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的摄入,导致肥胖者血液中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容易析出、沉淀、形成结石。

2女性(Female)据统计,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3~4倍。很多女性不喜欢外出运动,活动量小,常有静坐习惯。这会使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淤滞,细菌更易繁殖。再加上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作用,中年后的女性较男性更易发胖,血液及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

3多次生育(Fertility)女性妊娠后,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为怀孕、分娩和哺乳做好准备,母体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脂肪合成加快,分解减少。这当然给胎儿带来了好处,但也相应地造成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即胆固醇增高引起胆石症。

4 40岁(Forty)人过40岁就逐渐走向衰老,机体出现较大的变化,如体力活动减少,休息时间增加。脂肪代谢合成大于分解,人体开始发胖,胆囊功能减弱,胆道蠕动减少,胆汁滞留。这些众多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容易诱发胆囊炎和胆石症。估计很多人都在这批高危人群里……?

所以,与其担心会不会“吓破胆”,还不如关心是否属于以上高危人群,预防胆囊炎和胆结石。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吃早饭。不要因为早上赶着上班或者周末赖床而不吃早餐。因为空腹时,胆汁容易淤积,极有可能引起结石症状。此外,早餐要尽量少吃油腻的食物和甜食,否则也可能引起胆结石。所以,试着和困魔作斗争,坚持吃早饭吧!?

此外,为了护胆,还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少吃煎炸类食物,尽可能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的方式做饭;

2.减肥应讲究方法,平稳降低体重,标准体重者不要过分追求苗条;

3.适量摄入芹菜、玉米、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以及胡萝卜、青椒等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

4.坚持运动,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做到这些,你会不会胆大我不知道,但是胆的健康就能保住了!?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