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degree AV block )1、临床要点
临床一般无症状,不影响原有的心率和心律。但由于P-R 间期延长,听诊可发现第一心音减弱,音质变钝。
2、心电图特征
①P-R 间期延长,超过正常最高值(与年龄和心率相关)。心率过快时,P 波可与其前T 波相重叠而不易辨认。1 岁内P-R 间期>0.14 秒,学龄前期P-R 间期>0.16 秒,学龄期P-R 间期>0.18 秒,青春期P-R 间期>0.20 秒。
②每个P 波均能下传心室。
3、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药,随着病因的消除,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消失。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second-degree AV block)
1、临床要点
临床症状随阻滞程度的不同及心室率快慢而定。可无症状或因心室率过缓引起心悸、头晕等。
2、心电图特征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莫氏Ⅰ型,又称文氏现象)和Ⅱ型(莫氏Ⅱ型)
(1 )二度Ⅰ型(文氏现象):①一系列P 波下传心室时,P-R 间期随每次心搏逐次延长,直到P 波后脱落一个QRS 波,周而复始,呈规律性改变;②P-R间期逐渐延长的同时,R-R 间期逐次缩短,继以一个较长的R-R 间期;③伴有心室漏搏的长R-R 间期小于任何两个R-R 间期之和。
(2 )二度Ⅱ型:①P-R 间期正常或稍延长,但固定不变;②P 波规律出现,P 波后QRS 波周期性脱落;③伴有心室漏搏的长R-R 间期为短R-R 间期的倍数;④房室阻滞的比例为5 ︰4 、4 ︰3 或3 ︰2 不等,当阻滞比例大于或等于3 ︰1 时,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二度Ⅰ型多是暂时的,可恢复,而二度Ⅱ型可逐渐演变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当心室率过缓,心搏量减少时,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third-degree AV block )
1、临床特征
先天性者部分小儿可无症状。获得性者除有原发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的表现外,听诊由于心房、心室收缩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缓而规则。
2、心电图特征
①P 与QRS 之间没有固定关系,心房率> 心室率;②P-R 间期和R-R 间期有各自的规律;③QRS 波群形态依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若起搏点在房室束以上,QRS 波群不宽,在希氏束以下QRS 波群增宽。
3、治疗
①先天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②病因治疗:如心肌炎或手术暂时损失者,用皮质激素治疗;③提高心室率:阿托品每次0.01~0.03mg/kg ,每天3 ~4 次,口服或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用0.5 ~1mg 加5%葡萄糖250ml 按每分钟0.05~0.25μg/kg,静脉推注,或用5 ~10mg舌下含服。